喬布斯說,好的藝術家拷貝,偉大的藝術家抄襲。同質化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,“抄襲”已經是不能否認的普世現象。
你以為抄襲很low嗎?要知道,王興一直很會“抄”,以及,微信就是“抄”來的。抄襲,其實是個相當有技術的活兒。
我們常聽父母說:隔壁家的小明考了第一名,你呢?
其實這種對比就會讓人不開心。怎樣能讓自己開心呢?看到小明的學習方法非常好,就趕緊去向他學習。這樣的話考試至少不會比他差太多,媽媽就不會說你了。
我們偉大的、知名的、已故的喬布斯同學說了一句話:好的藝術家拷貝,偉大的藝術家抄襲。他說他自己做蘋果的可視化界面就是抄襲過來的,后來可視化的界面又被微軟抄襲過去了。
所以我這里其實想說抄襲。
抄襲是個技術活,不是體力活
聰明地“抄襲”,就意味著抄襲是個技術活,不是體力活。
很多人真的把抄襲當作一件體力活了。很多人的產品抄國外的,抄同行的,他認為照抄就能拿融資,照抄就能夠三年上市,去納斯達克敲鐘。
其實不是的。抄襲是很費腦的。
王興就很會“抄”
Facebook和人人網的頁面很像。最典型的的相像,是顏色。
為什么都用藍色的色調呢?
因為人人網“抄襲”了Facebook。扎克伯格是個紅綠色盲,他認為藍色最好看,所以Facebook用藍色。人人網就把它抄襲過來了。
王興同學的美團、人人網、飯否,都是抄國外的產品,這三個國內產品的成功,都跟國外的抄襲對象有非常大的關系。
但是,他成功的“抄襲”,跟大家有點不一樣。
很多人都是聽到某某公司融資了就開始抄,王興不是,他在早期就抄了,他自己有洞察力,在一個東西在國外稍有萌芽就抄了;或者,人家稍微把這個模式做出來、校驗成功了,他就去抄了。
微信也在“抄”
騰訊公司就是長期被大家垢病說抄襲,微信還是比較少被這么說的,不可否認微信也有一些抄襲的影子,但我不認為這是不好的地方。
微信為什么會做出來?
2010年底的時候,美國一個非常小眾的社交軟件KIK,在美國一個月的時間獲取了一百萬的用戶。它可以基于本地通訊錄建立與聯系人的連接,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免費短信聊天、來電大頭貼、個人狀態(tài)同步等功能。
張小龍馬上意識到,我們是不是也要做一個這樣的東西。于是就有了微信后面的故事。
但是KIK在國外仍然是一個非常小眾,沒有什么名氣的產品。
盆友圈也是“抄”的
微信朋友圈是怎么做出來的?
這個功能花了微信團隊整整半年的時間,中間半年基本沒發(fā)布新版本。
微信以前都是一個月發(fā)一個版本的,后來兩個月、三個月。他做了三四十個版本,不停地改。
這個改的過程中,其實也發(fā)生非常多的故事。
微信朋友圈剛剛發(fā)布出來的時候,就有人質疑:你們是不是抄襲Path——國外一個非常火的社交工具。官方的回復說不是。
其實早期的朋友圈就是在參考Path,但是怎么參考的呢?微信團隊在決定參考Path做一個類似產品的時候,整個團隊都在用Path,體驗產品。
后來發(fā)現Path不行,又去學Facebook,于是團隊又都去用Facebook。
大家想一想,你們在學競爭對手的時候,有沒有這樣讓整個團隊都去感受?
抄襲不是你想抄,想抄就能抄
說了幾個聰明的“抄襲”,再來說一些不聰明的。
對手的不一定就是好的
創(chuàng)業(yè)的人總是很焦慮。
看到競爭對手這么做了,也來不及去想為什么人家這么做,就“先抄好了”——人家應該是對的。
這其實是非常不好的。別人試出來的經驗可能是對的,也可能是錯的。
你要意識到他為什么要這么做,在迭代、測試的過程中你要去試一下,這樣做是不是更好,那樣做是不是也行?
不要脫離用戶需要去抄襲
支付寶把微信抄過去,現在支付寶里面也能夠發(fā)表情、發(fā)生活圈。但是有人在用嗎?
這就是典型的“脫離用戶需要”的抄襲。支付寶很需要關系鏈,很需要用戶活躍,但是它真的脫離了用戶需要,是一個很失敗的抄襲。
不要脫離產品去抄襲
新浪微博其實是學習Facebook的。
Facebook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,點贊,但新浪微博最初沒有做這個事情,它早期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收藏、評論、轉發(fā),沒有做點贊。
后來微信把“點贊”文化給做起來了,新浪也把這個功能抄了過去。
不一樣的是,如果我想騷擾微信好友,每一條都點贊的話,很麻煩,得一個個翻,但是微博是可以的,可以連環(huán)點贊騷擾,博主馬上會收到幾十條點贊的提醒。
這就是典型的脫離產品實際的抄襲。
所以說,“抄襲”必須具備三個能力,一個是洞察力。王興也好、張小龍也好,別人的東西在萌芽的時候他就洞察,把它抄過來。
第二是執(zhí)行力,微信團隊在執(zhí)行的過程中,不停地改不停地加不停地做,這是典型的執(zhí)行力。
還有一個叫克制力,就是,不要別人做你就抄,不要做不聰明的“抄襲”,你要克制。在你用戶只有一萬的時候,就不要想著我用戶有一百萬的時候這個功能會有用,先放上去再說。